企业邮箱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官网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官网
  • 关于我们About Us
    • 本院简介
    • 智力资源
    • 资质证书
    • 联系方式
    • 视频展示
  • 本院动态News
    • 本院快讯UPR NEWS
    • 规划要闻PLANNING NEWS
    • 最新发表论文RECENT POSTS
    • 深规党建微学堂Micro Class
    • 文化生活
    • 官方微博
  • 项目推介Projects
    • 成果推介
    • 获奖项目
    • 中标项目
  • 《规划评论》杂志Magazine
  • 人才招聘Recruitment
    • 实习申请
关于我们
  • 本院简介
  • 智力资源
  • 资质证书
  • 联系方式
  • 视频展示

市政规划研究院

1 概 况

1.1 概 况

市政规划研究院是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的技术机构,现有正式员工138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38人,80%以上人员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是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机构之一。

成立近20年以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领域,在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卫、综合防灾、生态环境、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竖向工程等多个专业方向取得了卓著业绩,获业界肯定。据不完全统计,共完成行业技术规范标准等32项以及市政规划研究类项目850项,获国家级奖项19次,获省部级奖项23次,获市级奖项45次。发表了近400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了13本学术专著,保持了团队良好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我们愿以国际化的创新视野、务实的规划精神、专业的技术能力服务于新时期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咨询领域,也真诚地欢迎专业精英的加入,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路向前!

2 业务种类及业绩

多年来,我们在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能源、综合管廊、消防及防灾、海绵城市、生态、物理环境、环卫、电动汽车、新型竖向规划、环境园、无废城市、资源循环等多个专业领域完成众多项目,经验丰富,业绩斐然。

2.1 给排水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24项;标准和技术指引2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初期雨水收集及处置系统专项研究 2019年12月
2
前海合作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排水工程规划修编 2017年8月
3
连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项目 2017年8月
4
深圳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项目 2015年11月
5
深圳市盐田区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2015年6月
 
2.2 电力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30余项;标准和技术指引2项;电力相关隧道工程前期4项;电力基础研究2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电力设施及高压走廊专项规划(2016-2035) 2017年3月
2
深圳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 2017年1月
3
南山石壁龙片区电力改迁工程规划咨询 2020年7月
4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2020年基建工程规划调整论证报告编制服务框架招标(第1标段) 2020年8月
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
1
电力及信息系统隔离式防雷接地技术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2020年8月
2
电力及信息系统隔离式防雷接地技术系统要求 2020年8月
电力隧道工程前期及基础研究
1
坪地电缆隧道综合管廊项目前期工作(总承包) 2017年2月
2
深圳电网2009-2010年新增项目110千伏及以上架空线改造入地配套电缆隧道工程前期工作总承包 2013年4月
3
深圳地区电力负荷特性和负荷密度的分析 2005年8月
4
深圳典型建筑负荷特性和能耗研究 2013年5月
...
......  
 
2.3 通信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26项;标准和技术指引3项;政策和研究3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2019年11月
2
留仙洞总部基地信息及通信基础设施详细规划 2017年11月
3
中山市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2016-2020年) 2017年03月
4
中山市信息管线专项规划(2015-2030年) 2015年10月
5
深圳市公众移动通信基站专项规划 2007年07月
6
深圳市通信机楼及管道“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5年02月
...
......  
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
1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GB/T50853-2013) 2007年04月
2
广东省城市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2020年07月
3
广东省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2019年10月
政策管理及研究类
1
深圳市“三网融合”研究 2006年06月
2
宝安区通信设施配建项目研究 2013年01月
3
宝安区邮政设施配建项目研究 2013年01月

 

2.4 燃气热力

完成成品油、燃气专项规划8项;热力专题研究1项;管道路由选线研究7项。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1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深圳市燃气系统布局规划(2006-2020年)

深圳市瓶装燃气供应站系统布局规划及选址研究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成品油、燃气专项规划
1
深圳市燃气系统布局规划(2006-2020年) 2005年10月
2
深圳市成品油管道布局规划 2009年2月
3
深圳市瓶装燃气供应站系统布局规划及选址研究 2009年8月
4
深圳市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系统规划(2018-2035年) 2018年7月
余热利用专题研究
1
前海合作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低碳生态及能源综合利用专题研究(电厂余热利用研究) 2011年11月
管道路由选线研究
1
光明燃机电厂项目西田选址天然气高压管道规划路由研究 2018年12月
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
1
雄安新区规划设计标准(燃气热力部分) 2017年6月

 

2.5 能源

完成能源专项规划2项,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1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低碳城能源系统综合规划

中山市翠享新区可持续能源系统综合规划研究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能源专项规划
1
深圳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低碳城能源系统综合规划 2013年5月
2
中山市翠享新区可持续能源系统综合规划研究 2013年12月
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
1
深圳市低碳市政规划标准研究与实施指引(能源部分) 2015年4月

 

2.6 综合管廊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近20项;标准和技术指引2项;其中,市级规划项目4项,区级规划项目9项,普查及建设计划项目2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深圳市共同沟系统布局规划修编 2017年3月
2
龙华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 2018年11月
3
大鹏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 2018年11月
4
前海合作区综合管廊详细规划修编 2017年7月
5
深圳市共同沟系统布局规划 2011年6月

 

2.7 消防及防灾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近40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光明区消防救援大队消防事业“十四五”规划编制服务项目 2020年6月
2
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队“十四五”规划编制服务项目 2020年6月
3
佛山市南海区消防给水专项规划 2019年8月
4
龙华区观湖街道办消防专项规划 2014年5月
5
深圳市城市消防发展总体规划 2009年12月

 

2.8 海绵城市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34项;标准和技术指引12项;政策研究12项;工程设计11项;技术服务14项;城市更新单元海绵专篇30余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海绵空间格局图

东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项目 2016年9月
2
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核心区海绵城市详细规划 2018年1月
3
合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 2016年12月
4
中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6年10月
5
东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2017年9月
...
......  
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
1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建部) 2014年10月
2
深圳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2015年7月
3
深圳市海绵城市设计标准图集编制 2017年3月
4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2017年3月
政策管理及研究类
1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指标本底调查细则编制及调查案例 2018年2月
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入库项目巡查监管项目 2018年2月
3
海绵城市建设对土壤与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2017年6月
4
海绵城市应用SWMM及MIKE模型参数率定研究 2017年6月
...
......  

 

2.9 生态

完成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类26项,环境保护规划与研究类13项,水系治理类10项,城市双修类3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研究类
1
广东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指引 2013年6月
2
深圳市国际低碳城系列规划 2012年10月
城市双修规划
1
山东省枣庄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 2012年10月
2
广东省湛江市城市双修专项规划 2012年10月
环境保护规划与研究类
1
深圳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2020年6月
2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问题研究 2019年7月
水系治理类
1
深圳市水战略 2010年2月
2
深圳市蓝线规划及调整 2019年5月

 

2.10 物理环境

完成物理环境类项目15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编制时间
研究类
1
汕头市东海岸新城新津启动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规划 风\热\光\声 2014年5月
2
滇中产业集聚区-大明组团概念规划 风\热 2014年9月
3
滕州市高铁新区低碳生态规划 风\热\光 2013年7月
4
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低碳生态专项规划 风\热 2014年12月
5
G45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生态发展规划 风\雾霾污染\热 2015年6月

 

2.11 环卫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12项;选址及规划设计条件研究5项;综合性规划研究3项;标准和技术指引2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深圳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2019~2035)》成果展示图片

《罗湖区垃圾转运站与公共厕所更新建设规划研究》成果展示图片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2019~2035) 2018年10月
2
罗湖区环境卫生设施详细规划(2020-2035) 2020年8月
3
福田区环境卫生设施详细规划(2020-2035) 2020年9月
4
龙华区全区环卫总体规划(2019~2035) 2019年2月
选址及规划设计条件研究
1
南山区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规划设计条件综合研究 2017年3月
2
深圳市垃圾转运站选址论证 2005年3月
综合性规划研究
1
垃圾转运体系及配套设施设备综合规划研究 2019年9月
2
罗湖区垃圾转运站与公共厕所更新建设规划研究 2018年11月
标准和技术指引
1
深圳市高品质公共厕建设标准 2016年5月
2
深圳市中小型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与设计标准 2010年3月

 

2.12 电动汽车

完成规划和研究10余项;标准和技术指引多项,政策研究多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研究类
1
深圳市东部滨海地区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2009年
2
宝安区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系统布局规划 2010年
3
中山市域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2016年
4
中山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规划 2016年
5
龙岗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0) 2017年
6
济南市中心城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8-2020) 2019年
...
......

 

2.13 新型竖向规划

完成规划设计和研究10多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研究类
1
深圳市前海合作区竖向设计 2010年
2
滕州市高铁新城竖向规划 2013年
3
台州市东部新区竖向规划 2015年
4
深汕合作区竖向规划 2018年
5
宝安区竖向现状与问题专项研究 2019年
...
......  

 

2.14 环境园

完成规划和研究近10项;标准和技术指引1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研究类
1
深圳市坪山环境园详细规划 2009年
2
深圳市白鸽湖环境园详细规划 2010年
3
深圳市郁南环境园规划 2013年
4
深汕合作区环境科技产业园概念性规划 2018年
5
深汕合作区环境科技产业园详细规划 2020年
...
......  

 

2.15 无废城市、资源循环

完成规划和实施方案17项;选址及规划设计条件研究3项;综合性规划研究14项;标准和技术指引3项;技术服务1项。近期典型项目案例如下:

相关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编制时间
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与实施方案类
1
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2019年6月
2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流分类治理实施规划 2018年2月
3
深圳市深汕合作区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概念性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 2018年9月
4
深圳市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规划 2014年12月
选址及规划设计条件研究
1
深圳市龙华区能源生态园选址及规划设计条件研究 2019年3月
综合性规划研究
1
深圳市固体废物战略研究 2011年6月
2
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现状及中长远期污染防治策略研究 2019年3月
技术服务
1
深汕生态环境科技产业园规划整体统筹工作服务项目 2018年9月
规范标准与技术指引类
1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施方案规划设计导则 2019年4月
2
深圳市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2018年8月
3
深圳市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配置技术指引 2018年10月

 

 

3 学术进步

我们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努力提高学术水平。近年来主编参编了20多部国家、省、市级规范标准;出版了两套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的丛书。

3.1 标准编制
专业 标准名称 所在地区
给排水 深圳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广东省深圳
城市水系统综合规划技术规程 国家
海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国家
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 国家
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与设施标准(在编) 国家
深圳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海绵城市设计标准图集编制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广东省深圳市
光明新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导则 广东省深圳市
电力 电力及信息系统隔离式防雷接地技术工程设计施工验收规范 广东省深圳市
电力及信息系统隔离式防雷接地技术系统要求 广东省深圳市
通信 城市通信工程规划规范(GB/T50853-2013) 国家
广东省城市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广东省
广东省信息通信接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标准 广东省
燃气热力 雄安新区规划设计标准(燃气热力部分) 河北省雄安新区
能源 深圳市低碳市政规划标准研究与实施指引(能源部分) 广东省深圳市
综合管廊 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 广东省深圳市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技术导则 国家
大环卫 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施方案规划设计导则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高品质公共厕建设标准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建设工程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配置技术指引 广东省深圳市
深圳市中小型环境卫生设施规划与设计标准 广东省深圳市
电动车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导则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一批团体标准) 国家

 

 

3.2 专著出版
3.2.1 新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丛书
3.2.1.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规划与管理

专著简介: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关的各项内容,全书共包括基础研究、规划技术、工程设计、管理体制等四大部分内容。并通过国内外经验以及项目实践,对综合管廊建设区位、入廊管线、系统布局以及建设管理模式等关键问题给出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解释。全书还附有与综合管廊有关的多个国内外典型案例,资料详细新颖,以实用性为主,兼顾理论性。本书可供综合管廊规划建设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设计人员、施工管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司企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3.2.1.2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

专著简介:本书系统介绍了海绵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的各项内容,包括理念篇、规划篇、管理篇三部分内容。通过国内外经验总结以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实践,特别是深圳市的实践,对海绵城市内涵和方向、目标和指标、规划编制指引、规划编制技术方法、规划模型应用、组织实施、规划管理、维护与保障、激励政策等关键问题给出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解释。全书还附有多项规划实例、模型实例,资料详细新颖,以实用性为主,兼顾理论性。


3.2.1.3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

专著简介:本书比较系统全面介绍了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有关的各项内容,全书共包括基础研究、规划技术、管理体制等三大部分内容。通过国内外经验以及项目实践,对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同阶段适合的发展策略、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各层次专项规划的编制内容与技术框架、系统布局思路及建设管理模式等关键问题给出较为清晰和明确的解释。全书还附有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有关的多个国内外典型案例,资料详细新颖,以实用性为主,兼顾理论性。 本书可供电动汽车及其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领域的科研人员、规划设计人员、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司企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3.2.1.4 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

专著简介:本书阐述了应用较为广泛的新型能源设施规划及管理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两篇,第一篇新型一次能源利用设施介绍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四类设施的规划与管理;第二篇新型二次能源利用设施介绍了负荷预测新方法、新型主网系统、配电网设施、新型输送通道四方面的规划与管理内容。对各类新型能源设施的规划应用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对二次能源领域的新方法、新类型规划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全书还附有多个国内外新型一二次能源利用设施规划的典型案例,资料详细,较为实用。


3.2.1.5 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

专著简介:《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一书系统介绍了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相关的各项内容,包括理念篇、技术篇、规划篇、管理篇四部分。书中涉及的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是当前全球主流的、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些成熟技术,以及近年来得到国家关注和大力推广的一些新兴技术,通过解释技术基本概念、总结技术应用条件,并辅以详实、新颖的实践案例,为读者了解掌握低碳生态市政技术应用特点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此外,编者团队基于在国内多个城市的相关规划实践,对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要求、技术路径、规划标准、管理要求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可供参考和持续追踪研究的规划及管理方法。

 

 

3.2.2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丛书
3.2.2.1 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本书是作者团队多年来从事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研究工作的经验总结,全书梳理了市政工程规划体系,分析了市政工程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从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了市政工程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以及法律地位等。从工作任务、成果要求以及技术手段等多方面阐述了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方法,同时选取了多个规划设计典型案例,为市政工程详细规划编制及管理提供了权威、专业、全面的建议和指导。

 

3.2.2.2 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深圳城市高速发展和通信技术快速迭代更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持续近20年的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研究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书以不同年代通信行业对基础设施的不同需求为基础,循着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主管部门的敏锐判断力和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对通信管道及通信机楼、基站、通信机房、新型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等内容的规划布局和政策管理进行较为深入探索和实践,推动上述基础设施有效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对于邮政通信、大型无线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本书也将作者团队多年来在此方面的思考与读者共享,以期更好、更全面地推动城市通信基础设施有序建设。

 

3.2.2.3 非常规水资源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本书分析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的编制方法;同时剖析了多个不同规划范围、不同规划深度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的典型案例。通过理论方案与实践相结合,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权威、专业、全面的指导。

 

3.2.2.4 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本书分为基础篇、方法篇和实践篇等三部分,系统介绍了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规划方法与规划实践相关的各项内容。通过总结国内外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经验和梳理城市典型地区内涝防治设施规划的实践,对城市内涝防治工程的发展历程、技术革新以及其规划的体系、编制指引、技术方法、水力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阐述。全书还附有丰富的技术应用实例和规划编制案例,资料新颖、内容全面,以实用性为主,兼顾理论性。

 

3.2.2.5 城市消防工程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本书是作者团队多年以来从事城市消防工程规划工作的经验总结。全书在介绍城市火灾基本概念、我国城市消防规划体系以及城市消防规划发展概况基础上,全面系统阐述了城市消防工程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布局、消防装备、消防供水、消防通信及指挥系统、消防车通道、森林消防、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消防规划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同时选取多个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全面介绍,在附录中选取了中国香港地区、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或地区消防体系进行了简单介绍。为城市消防工程规划编制及管理提供了权威、专业、全面的建议和指导。

 

3.2.2.6 城市综合环卫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综合环卫设施规划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案例。全书共分为基础研究篇、规划方法篇、规划管理篇和规划实践篇四个部分,既囊括了传统环卫设施的规划方法,又增加了新型环卫设施(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设施等)和高品质环卫设施(如污染控制标准高、建筑外形美观)的规划方法。通过抓住综合环卫设施必然承担现代城市资源循环职能这一特征,本书对综合环卫设施、城市综合固废、资源循环利用相关的专业术语重新进行了界定,在结合国内外发达城市综合环卫设施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地介绍了不同类型和不同深度的综合环卫设施专项规划编制方法,既包括新型的综合性综合环卫设施总体规划,又包括传统的单类别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和综合环卫设施基地详细规划,能满足各类环卫设施规划编制工作需求。本书还以深圳为典型城市具体介绍了多项综合环卫设施规划工作的实践案例,既有背景描绘和内容简介,又有创新总结和规划实施情况分析。

 

3.2.2.7 城市物理环境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本书系统全面介绍了城市物理环境研究及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理念篇、方法篇及案例篇三部分。理念篇介绍城市物理环境的基础理论、相关概念与研究历程。方法篇梳理城市物理环境对于城乡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规划体系,然后具体介绍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的研究与规划设计方法,包括物理环境各专业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规划流程与工具、评价标准与指标、常用模型及应用、规划成果框架与形式,编制重点与规划方法创新等,为物理环境的规划研究提供技术路径参考,最后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的丰富的规划设计案例展示城市物理环境研究在规划项目中的融合应用。以规划设计实用性为主,兼顾理论性。

 

3.2.2.8 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治理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专著简介:雨水径流污染治理在我国城市中尚未全面开展,诸多概念和理论还存在争议,治理经验和方法也相对不足。本书在介绍城市雨水污染治理相关理念、概念以及政策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雨水污染治理规划的编制方法和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编制指引、规划方法、模型应用、工程技术以及管理措施等内容。同时分类选取了多个相关规划研究典型实例,力求增强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3 行业展望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实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支撑,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和城市安全运转的基本保障。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构建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成为国内外城市吸引高端要素、不断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将成为我国城市的必然选择,而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也为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能。

展望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于补短板、扩内需、惠民生,指导各地方政府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十四五规划,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到“十四五”期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以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城市内涝治理、城市水环境提升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开展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系统化、多目标完成海绵城市建设。一是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和竖向条件的完整性,新开发建设区域梳山理水,布局好蓝绿骨架,合理设计城市竖向,保护径流通道;已开发建设区域结合旧区整治、城市双修,有机植入滞蓄渗净用功能;二是摸清基础设施本底,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提高“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和超标应急”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基本消除城市历史内涝积水点,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风险;三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合流制溢流污染,形成“厂网一体、灰绿结合、生态回用”的水污染治理综合体系,多途径高效利用雨水和再生水,丰富水资源,修复自然水循环,形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城市滨水空间,助力城市实现产业升级、市民安享健康宜居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逐渐发生改变和转折,一是从单一环境要素的防治转变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增强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幅提升治理能力;二是从末端的污染治理转变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加强源头管控,转变发展方式,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三是从发展优先转变为保护优先,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全民共治,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共同发力,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主动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从业者,应当积极响应和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新举措,尤其是作为在规划院体系下的技术人员,更加应当从城市尺度、系统角度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规划进行融合,更好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伴随着近二十年电力需求高速增长,电力设施快速建设,电力网络已经成长为国内服务人数最多的基础设施网络之一。在完成了基础覆盖后,城市电力系统的评价指标正面临着由量到质的转变,衡量标准已不再是电网覆盖率、供电能力,而是电网的供电质量、安全性、智能化及资源节约程度。在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时代,电力设施规划的从业人员不仅要关注电力行业的新技术,也应关注社会新兴电力用户,合理推测未来电力用户用电行为模式的变化,主动编织一张庞大坚韧但紧随时代变革的服务网络。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能量的,也是信息的。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推开了文明的大门,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能量的革命,那么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信息的革命;事实上,自二战以来,物质/能量技术的进步速度已经明显乏力,正是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才得以持续增长。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随着5G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基于各种新型感知设备的万物互联时代正扑面而来,大带宽、广连接、低时延等超高技术指标将对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系统提出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我们信息通信规划团队将勇立潮头、且行且思,为更加智慧的明天贡献绵薄之力。

城市燃气和供热均属于市政公用事业,是城市能源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能源项目。而在现今能源和环保形势下,城市能源系统面临着结构升级的压力,能源技术迭代不断赋予城市能源新的含义。在能源资源类型上,城市能源由传统的电力、热水、燃气、蒸汽等,扩大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有价值的余热、废热;在技术方法上,经过多年发展,清洁能源利用和智能控制等技术逐步优化、市场逐步成熟,给城市能源低碳化、清洁化打下了现实的基础;在系统形式上,冷热电三联供、工业余热利用等多元化、综合化的能源系统形式为城市提供了新的选择。如何有效整合能源资源、合理利用能源技术的城市能源规划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如何扎根于中国国情,成为适应“节能减排”大趋势的未来中国能源规划师,是我们团队一直思索的问题和追求的目标;拥有战略的眼光、“低碳”的意识、丰富的工程经验、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我们对一名合格的能源规划师的定位,也是我们在既有和未来专业工作中坚持不懈的理念。

“垃圾围城”的通病往往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日渐凸显,且我国固体废物产生种类复杂、循环利用不充分,如何处理好城市固体废物已经成为保障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良性发展的重大课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及确保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需构建 “无废城市”的城市管理理念。此外,需打破部门壁垒,通过综合环卫设施规划将服务对象由生活垃圾拓展为包括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城市污泥、建筑废物、再生资源在内的城市综合固废,构建“城市大固废”治理体系。我们期待,在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和推动“资源循环社会”建设,切实推进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化解“邻避效应”,破解垃圾围城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活方式的日趋多样化,未来新型市政专项规划、多学科交叉规划及研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逐步将取代传统规划的主导作用,成为推动城市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期待更多的人才加入新型市政及新型规划的队伍,一起迎接繁荣的明天。

 

 

4 我们的荣誉

多年的辛勤耕耘获业内认可,我们的项目数十次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

4.1 国家级


4.2 省级


4.3 市级

5 团队介绍

5.1 技术骨干

丁年,安徽蚌埠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1986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兼市政规划研究院院长、副总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研究工作,指导或主持编制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项目及研究课题数百个,其中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数十次。主编出版《新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丛书》,该丛书获2019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

刘应明,湖南新邵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9年7月本科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务规划设计中心主任,综合管廊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有:中国市政工程协会综合管廊及地下空间利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住房城乡建设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第一届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专家库成员、深圳市勘察设计协会给排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水务局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等。

先后主持编制完成近百项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项目,主编出版《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与管理》《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城市消防工程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治理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等5部学术专著,参与编写学术专著7部,参编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和《深圳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程》 等2部技术规程,并拥有《一种复合型缆线管廊》实用新型专利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所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共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30余次。2019年12月被中国市政工程协会授予“全国管廊建设二十位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任心欣,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领军级,NO20180531917D)。2005年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市政工程专业,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从业以来先后主持了二十余项重大市政规划设计项目,参与了数十项城市规划设计项目,切实助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和重点区域规划建设工作,获得部科学技术奖5项,全国优秀城乡规划奖3项,其他省市各类奖项15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2017年主持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示范与评估课题”并持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和工程实践,参编了4部标准规范,出版《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专著1本,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连续多年获得特区建发集团、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心行业发展,担任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委员;担任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协助住建部推进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并督察全国试点工作;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2018年度获得“深圳市水务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19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

张亮,高级工程师。2010年7月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市政基础设施、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生态城市等领域的规划设计与研究工作。工作以来,立足于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治水工作,无论是在传统的给水排水规划设计领域,还是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的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城市内涝防治、低碳生态城市等规划设计领域,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项目实践工作,并敢于探索与创新,将城市规划的系统思维与水系统治理的工程思维进行融合。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创设计人获得国家、省部、市级奖项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6部,主持编制地方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杜兵,吉林辽源人,高级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2000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电力规划部部长,深圳市发改委创新中心评审专家、深圳市财委评审专家库专家。共参与城市规划及工程设计项目150余项,主持的项目多次获省市优秀规划奖,主编及参编专著三部,发表论文多篇。多年来主持完成了城市专项规划咨询、市政工程设计、电力线路改迁咨询等多类项目,对专业相关领域建设工程的规划、前期、设计、施工全流程有较深理解,本人负责的多个实施要求很高的专项规划、工程设计项目现已开工或近竣工。

陈永海,院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1988年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主要从事信息通信、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电力、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主持30多项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20余项,主编及参与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主持5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范、标准以及市级基站管理办法;主持多项省部市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得评审专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好评。

孙志超,院通信专业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华侨大学,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城乡电力、能源、信息通信、智慧城市等基础设施领域的规划与研究工作;以项目负责人身份主持重大专项规划或研究类项目30余项,荣获国家、省、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项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1部,参编学术专著1部,参与技术规范、标准编制和公共政策制定近10项。具备政府主管部门工作经验,擅长公文撰写及汇报沟通,对于规划编制及审批流程有深入理解;长期跟踪学习新技术、关注行业发展新动态,对于新型基础设施规划有敏锐洞察力。

王健,现任燃气供热专业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同时任中国供热协会城市能源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职教授及校外导师。毕业38年来一直主要从事市政及能源方面的规划设计及研究工作,主持编制或参与各类规划、设计、研究项目几百项,包括多项市级重大项目,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擅长城市燃气规划、供热规划、区域供冷规划、城市先进能源技术研究及应用、分布式能源及工业余热利用规划及研究、低碳综合能源规划等。所承担的设计项目类型包括城市总规、分规、控规、法定图则、详细蓝图、区域能源专项规划、市政专项规划、暖通空调及市政燃气施工图等。项目涉及多个省市。本人主持或参与的规划及设计项目多次获奖,曾分别获国家、广东省、深圳市的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曾参与撰写《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城乡规划编制技术手册》等专著5部。在第三届中国供热学术年会(2020)中,本人作为由江亿院士带队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了论文的评审及优秀论文评选工作。

唐圣钧,高级工程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废所,为环境工程专业副总工程师,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体检工作专家库成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或参与各类相关规划研究项目100余项,主持或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课题近1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并担任首席专家的多项工作获得了国家、省、市级荣誉,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5项、市级10余项。著有《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应用实例》、《废水是如何变清的:倾听地球的脉搏》、《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等多部学术著作。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1项。

韩刚团,院市政规划专业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市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山区科技事务所特邀专家。200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主持编制市级重大项目30余项,主编及参与专著10余部、主持或参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研课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团体标准编制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善于开拓新的规划领域,在许多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新型竖向规划、环境园规划、城市橙线规划等新兴规划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得到广泛赞誉。个人多次在国际及国内重要会议上宣讲发言、并入选深圳特区四十年四十同龄人,其事迹2020年8月26日深圳特区40年生日,在深圳晶报特刊报道。

彭剑,江西井冈山人,2006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工作,参与编写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10篇。主持或参与编制的城市消防规划10余项,在消防体制、火灾风险评估、森林消防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胡爱兵,2010年1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近年来,主持编制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相关项目30余项,主持编制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项目10余项,所主持或参与的项目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20余次。主持编写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写学术专著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长期关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近年来主要负责深圳、佛山、中山、东莞、广州南沙等地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及相关技术标准、政策文件的制定。曾多次被邀请在相关学术会议上进行学术讲座。

杨晨,2010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低影响开发中心(暨水污染治理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共获得各级奖励20余次。主持编制各类重大项目20余项,主编及参与学术专著5部,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编写地方技术标准、导则3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善于新兴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在海绵城市、水污染治理、水务规划、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创新性规划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并多次在国内重要会议上宣讲发言。

陈锦全,2002年毕业于苏州科技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院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市政规划及研究工作,参与并完成的项目超300项,共获得省、市级奖励10余次,参与专著编制3部,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擅长法定规划、市政设施综合规划,对城市蓝线、水系统筹等有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得到广泛赞誉。

李炳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主任工程师,2006年7月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专业。曾长期从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水文水资源规划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海绵城市、城市水系统、水污染治理相关规划与研究,主持完成十余项海绵城市规划和水环境治理研究工作,主编《城市雨水径流污染治理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参编《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低碳生态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城市内涝防治设施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等学术专著。

曾小瑱,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长期从事低碳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创设计人参与相关研究60余项,获得国家、省、市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主编及参与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卢媛媛, 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规划专业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共获得各级奖励10余次。主持及参与市级重大项目10余项,主编及参与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2篇。在项目管理方面,注重从实际项目中提炼经验、升华理论,通过对同类项目归纳总结,提炼出好的技巧、方法、框架,规范、指导后续的项目开发;在专业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前沿领域,与时俱进,在许多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在220kV/20kV电力、可再生能源等规划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江腾,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城乡规划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深圳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工程师,作为城市规划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凭借良好的学科交叉背景,对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传统规划、新型市政设施专项规划、法律法规编制、专题研究等方面具有深入的研究与理解。主导的项目共获得各级奖励10余次。主编及参与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5.2各领域团队
5.2.1 水务

水务规划设计中心(含综合管廊工程技术中心)长期致力于市政详规、给排水工程、防洪排涝、消防工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方面的规划和研究,持续推动精细市政规划理念实践工作。本中心主编了全国第一个市域层面的综合管廊专项规划,主编了消防体制改革后的第一版深圳市消防总体规划,在国内率先提出市政详规编制方法和相关理论。本中心团队梯次结构良好,形成了一支具有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精神的队伍。结合近年在广东、山东、陕西、海南、雄安等地方的规划实践经验,主持编写了综合管廊、市政详规、消防、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相关主题的5部专著,并参与多项地方和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5.2.2 低影响开发及水污染治理

低影响开发研究中心暨水污染治理规划研究中心注重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及工程实践,多年来持续以打造健康水循环为核心,率先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全面参与全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深度参与深圳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持续支撑深圳市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作。中心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技术人员近30人,涵盖城市规划、市政、环境、生态、水利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科研、设计、管理及协调能力。中心是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水污染治理的技术统筹主力单位之一,并在东莞、佛山、中山、台州、遂宁等十余个城市开展了大量体现新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的涉水规划、研究项目。2010-2017年,中心完成了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科技专项“低影响开发”科研课题,取得了多项专利并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5.2.3 生态

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中心自成立之初,一直致力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态城市、城市内涝防治、城市水系统治理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在深圳、湛江、西安、许昌、济南、合肥等20余个城市,针对城市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等要素之间存在的发展难题,创新性地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中心汇聚着一群热爱生态与自然、献身环境保护事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和技术服务的人,构建了涵盖市政工程、环境保护、水利工程、风景园林、城市规划等多专业的的综合技术团队,提供多维度的技术咨询服务。可关注“绿荟鹏城”公众号,对我们更多了解。


5.2.4 电力

电力规划部多年来深耕于城市电力及能源类、市政综合类规划及相关工程前期咨询和设计领域,见证深圳市政专项规划咨询领域的创新与成长,负责编制的深圳市一级能源及电源电力类规划和工程咨询项目多次获省市优秀规划奖,参与编写专著多部,发表论文多篇。积极将深圳能源及电力设施规划咨询经验推广至国内其他城市,取得不俗的成绩。电力规划部对于规划及工程设计项目具有较强的科研、设计、管理及协调能力,团队成员对于建设工程的规划、前期咨询、工程设计、施工全流程有丰富的实操经验和深入的理解。近年,电力规划部积极迈出舒适区,拓宽业务范围,横向探索新基建对电网的要求、新型能源在城市中的应用及其与传统电网的耦合形式,纵向承担多类大型市政工程的前期工作咨询及工程设计工作。


5.2.5 信息通信

信息通信规划团队近二十年来一直在信息通信规划领域潜心耕耘,长期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城乡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的技术要点和规划要素;团队项目业绩遍及深圳、东莞、中山、青岛等国内多个城市,业务类型涵盖通信机楼、通信机房、通信管道、数据中心、通信基站、多功能智能杆、无线电监测站、智慧小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等多个细分领域,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项,主编或参编多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标准;在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宏伟背景下,团队将再接再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力争在新的时代再攀高峰。


5.2.6 燃气热力

本部门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专业技能扎实、工作态度严谨的技术团队,专业齐全,业务范围以燃气、热力、综合能源规划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主。本部门多年扎根深圳经济特区,承担了包括《深圳市燃气系统布局规划(2006-2020年)》、《低碳城能源系统综合规划》等市、区级重大油气、能源项目十余项,为特区顺利实现液化石油气向管道天然气转换,并形成如今运行可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系统,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业内专家同行的高度评价。同时本部门也重视在国内其他地区拓展业务,努力践行“低碳清洁、节能减排”的规划理念,参与了包括雄安新区、杭州、西安、喀什、厦门等地区和城市的规划编制工作。本部门也积极解决技术热点、难点,重视研究和创新能力,承担著作《新型能源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等篇章的编写工作,在暖通空调、煤气与热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5.2.7 可持续

可持续发展部致力于构建“无废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源)”,率先引入“无废城市”和“循环城市”的理念到地区固体废物治理专项规划及相关研究中,为生活垃圾、建筑废物、城市污泥、危险废物、再生资源等领域的固废废物探索高效、切实和又保障性的资源化路径与模式。团队承担了多项固体废物规划研究、规划选址、规划研究及相关政策管理研究的工作,并在垃圾分类治理、危险废物治理、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生态环境园规划等细分领域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团队业务覆盖深圳、中山、河源、雄安新区、哈尔滨、新疆等地。2019~2020年团队完成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指导的《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定了多项国内创新引领的措施和指引,为深圳迈出先行示范的“无废城市”征途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


5.2.8 综合规划

综合研究部由韩刚团副总工程师担任部长,江腾高级工程师担主任工程师,涵盖城乡规划、景观园林、建筑设计、市政工程等多个专业,是市政规划研究院中专业门类最大,学科交叉最多的团队。

综合研究部团队协作能力强,善于攻坚克难,开拓新的规划领域,自2006年成立至今,已开拓出10个新的业务板块,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规划、新型竖向规划、环境园规划、城市橙线规划、消防规划、LNG项目规划、水库系列配建设施规划、天然气高压管网规划、重大设施选址选线规划及论证等,业务已拓展到济南、中山、东莞、台州、河源、云浮、河源、滕州、深汕合作区等多个省内外城市,项目成果获得多个甲方的高度肯定,并参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规划导则、环境园规划标准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煅就出一个综合能力强、敢打硬仗的专项规划队伍。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振华路111号中电迪富大厦26楼
邮编:518052
传真:0755-83788339
电话:0755-83788351
邮箱:webts@upr.cn
网站:www.upr.cn

UPDIS共同城市

UPDIS共同城市

Copyright © Urba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of Shenzhen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2075056号